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皇城实践”绘就绿水青山新篇章
来源:水电十五局 作者:贺小平 时间:2025-11-22 字体:[ ] 分享:

祁连山脉东段,雪峰与草原交相辉映。西营河流域的云端之上,一座绿色能源丰碑正在拔地而起。作为国家“十四五”首批开工抽蓄项目、甘肃省首个核准工程,中国水电十五局建设的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以总投资113.5亿元、装机140万千瓦的规模,在海拔2840米高原腹地,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土石平衡到智能监测,从零碳营地到生态修复,这座被誉为肃南电网“超级充电宝”的抽水蓄能电站,其建设历程全面展现了央企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实践。

节能降耗,零碳营地筑牢绿色基底

清晨的肃南草原,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为建设者营地注入清洁动能。这座海拔2020米的管理营地,以“全方位零碳化”设计成为西北高原上的绿色标杆——12栋融合裕固族风情的单体建筑屋顶全覆盖光伏板,年发电量预计达120万千瓦时,可满足营地80%的用电需求。

“从混凝土搅拌到办公生活,每一度电都带着阳光的温度。”皇城抽水蓄能电站营地项目后勤负责人李宇超指着智能电表显示屏介绍道。雨水收集系统年回收利用水资源3000立方米,满足绿化灌溉与车辆冲洗需求。施工人员宿舍配备智能节电插座,公共区域采用人体感应照明,细微之处彰显低碳理念。

在材料选用上,项目团队坚持“就近取材、循环利用”原则。营地建设所需的砂石料大都来自施工开挖的渣料,经破碎筛分后重新利用,减少外购建材运输碳排放约500吨;办公家具采用可拆卸式环保板材,工程竣工后可整体迁移复用。这种“施工-生活-生态”一体化的节能模式,被业主誉为西北高海拔地区抽水蓄能项目的样板建筑群。

节能降耗更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周期。上水库70米高的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中,建设者创新采用“低温碾压+分层养护”工艺,将养护用水减少60%;施工隧洞采用湿喷混凝土技术,粉尘排放量降低至国家标准的1/3。据测算,项目通过系列节能措施,累计减少标准煤消耗约8000吨,相当于种植4.5万棵树的固碳量。

生态优先,科技护航祁连自然屏障

“每一方坝料都要经过粒径改良,每一次爆破都要计算振动频率。”在1号施工支洞洞口,安全监测工程师吉万良正操作着TC-2020型振动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的频谱曲线实时记录着爆破作业对周边岩体的影响。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地处祁连山生态敏感区,项目团队编制《生态保护专项方案》,将施工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影响区,实施分级管控。

在上水库建设中,最棘手的是742万立方米坝体填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因料场区岩体裂隙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破碎,极大地影响了坝料粒径供应的稳定性。项目技术管理团队构建三维地质建模体系,持续优化动态爆破参数,同时通过不同砂岩的碾压试验,分析排水料渗透特性,确定各部位选择标准,充分利用当地砂岩,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障坝体渗透稳定质量。

隧洞施工堪称“在豆腐里绣花”。1号施工支洞全长861.11米,穿越5条断层破碎带。项目团队运用BIM+GIS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将传统“爆破-支护”模式升级为“超前探测-精准开挖-即时加固”的智能工法,每循环进尺严格控制在2米以内,支护及时率达100%。洞内安装的智能监测系统与人员定位装置实时联动,一旦围岩变形超过0.3毫米立即预警,确保施工安全与山体稳定。

生态修复同步跟进,让工程建设与自然修复形成良性互动。项目专门设立生态恢复班组,在施工迹地播撒披碱草、冰草等乡土草种,成活率达90%以上;为保护栖息于此的岩羊、土拨鼠等野生动物,特意采用野生动物防护栅栏,安装的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动物迁徙路线未受明显影响。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施工区域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地表水质量始终保持Ⅱ类标准,真正实现了“施工不扰生态,建设反哺自然”。

智慧赋能,科技利刃破解监测难题

“这是锚杆无损检测仪,能像听诊器一样判断锚杆锚固质量。”在地下洞室施工现场,检测工程师黄宇正将传感器吸附在岩壁锚杆上,屏幕上的应力波形实时反馈结构状态。截至目前,这台设备已完成8743根锚杆检测,较传统锚杆拉拔检测效率大大提升,且避免了破坏性检测对锚杆锚固系统的二次伤害。

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洞室群总长超过7公里,如同潜伏在山体中的“巨龙”。为摸清地质“脉搏”,项目团队配备探地雷达、智能三维电视成像检测仪等“黑科技”,构建起立体监测网络。TS-5000型探地雷达系统可穿透30米岩层,通过相位阵列技术精准识别隐伏空洞、空腔,成功消除前期勘探中未发现的5处地质隐患;智能三维电视成像仪能对40米深的锚索孔洞进行全景扫描,提供直观的地质影像参考。

智慧工地系统让高原施工如虎添翼。在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无人机巡检传回的高清影像与各作业面数据实时融合:上水库碾压机械的轨迹偏差控制在5厘米内,混凝土温度监测精度达±0.5℃,隧洞通风系统根据粉尘浓度自动调节风量。“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将5G技术与物联网结合,使设备利用率提升30%,施工效率提高40%。”项目总工程师王俊涛介绍,通过智能系统优化,1号施工支洞提前15天完成493米进尺,为引水系统施工打开关键通道。

科技创新不止于施工环节。中国水电十五局检测中心内设力学、沥青、化学等14个科室,配备全套智能检测设备,可开展247项参数检测。其中,隧洞锚杆无损检测技术将风险直降70%,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确保材料能抵御-30℃的低温。这些“毫米级”的精准控制,为工程质量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系统管理,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从设计到运营,全周期贯穿生态思维。”项目负责人李刚指着沙盘介绍,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创新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将绿色理念融入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在设计阶段,通过优化枢纽布置,减少林地占用120亩;施工中实行“一洞一策”“一坡一方案”,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定制生态保护措施;运营期将上水库打造成高原湿地景观,形成“发电+旅游”的多元效益。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彰显系统思维。项目建立“开挖-加工-回填”闭环管理模式,开挖后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坝体填筑和边坡治理,实现“零弃渣”;混凝土拌合站采用废水回收系统,经三级沉淀后重复利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0%;钢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租赁系统动态调配,损耗率同比下降18%。这种“吃干榨净”的资源利用模式,每年减少建筑垃圾处理量约5000吨。

跨专业协同机制保障绿色施工落地。项目成立生态保护领导小组,由环保、地质、施工等专业人员组成,每周召开协调会解决生态问题;与高校合作共建“祁连山生态监测站”,长期跟踪工程对周边植被、水文的影响;邀请裕固族牧民担任生态监督员,形成“专业团队+当地群众”的双重监管体系。这套机制确保了生态保护措施的执行力,使工程建设与草原生态形成和谐共生的局面。

绿色典范,重塑西北能源生态版图

站在上水库坝顶远眺,云雾缭绕中,这座“云端天池”与远处的风电场、光伏矩阵交相辉映。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每年可消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2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相当于为祁连山新增30万亩森林。

生态效益正加速转化为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带动当地200余名牧民就业,参与工程运输、后勤服务等工作,人均年收入增加4.5万元;营地建设采用的裕固族建筑元素,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积累了资源;施工中培育的耐寒植被品种,已在周边草原推广种植1000余亩。正如皇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峰所说:“电站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更让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学会了靠生态吃饭。”

作为中国亚星游戏官网在西北地区首个“投建营”一体化标杆项目,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实践为高海拔抽蓄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其优化的坝体填筑技术可应用于青藏高原同类工程,“零碳营地”模式为高原施工区提供了节能范式,“三维检测”系统成为地下工程安全的“守护神”。这些创新成果,正在推动抽水蓄能行业向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夜幕降临,施工现场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建设者们仍在忙碌,他们知道,这座电站不仅是一组数字——70米坝高、563米水头、16.37亿千瓦时年发电量,更是一份承诺:让风与光不再流浪,让祁连山的绿意永续。从余村的“两山”理念到皇城的能源实践,中国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正以清洁能源为笔,以生态保护为墨,在西北大地续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