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巨坝之上的“凌空舞者”
来源:水电四局 作者:焦翔、靳羽茜 时间:2025-07-18 字体:[ ] 分享:

在巍峨巨坝拔地而起的壮阔舞台上,谁是最令人屏息的“主角”?答案藏在百米高空的钢铁索道间——那是横跨峡谷、凌驾苍穹的缆机。它们是舒展的钢铁巨臂,以力量搅动风云;是精准的凌空舞者,以智慧丈量天地。峡谷风声为它们伴奏,险峻坝肩作它们的幕布,每一次起吊的沉稳、平移的精准、入仓的巧妙、回程的从容,都是工程智慧在天地间奏响的壮丽乐章。

 钢铁脊梁  横跨峡谷的工程密码

缆机,这台“空中起重机”的核心,是张紧在主副塔架间的承载索——它既是载重小车的“轨道”,也是连接两岸的“生命线”。主副塔架如钢铁巨人般伫立,牵引机构似神经脉络般联动,载重小车沿着承载索轻盈移动,连带着塔架沿地面轨道同步行走的默契,共同构成了这套破解峡谷地形下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难题的“工程密码”。

从辐射式到平移式,再到三峡工程的摆塔式,水电四局安装的缆机始终追随着江河的脉络。它们跨越黄河的奔腾、长江的壮阔、澜沧江的湍急、金沙江的汹涌,在峡谷间搭起一座座“空中走廊”。国内外不同厂家的机型在这里相遇,跨距超千米的索道在此处延伸,二机抬吊、三机协同的壮举屡屡上演。从白鹤滩的云端集群到澜沧江黄登水电站的钢铁索道,从金安桥的横空飞架到东庄水利枢纽的智能阵列,这些横跨峡谷的钢铁脊梁,各有其独特的使命与风采。

 智御风涛  在天堑间写就创新答卷

白鹤滩水电站的峡谷里,狂风呼啸而过。但在这里作业的缆机群从不怕“风扰”——它们有一颗“智能大脑”。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缆机装上“千里眼”与“顺风耳”:目标位置管理系统精准锁定落点,语音提示系统实时播报路径,防疲劳系统警惕着司机的每一次眨眼,定位与报警系统如隐形屏障,将碰撞风险隔绝在萌芽状态。当大风掀起巨浪,缆机便用“低进高出”的巧劲避开风阻,以“联动操作”的默契提升效率,在天地间跳出最稳健的舞步。

这份从容,源于多年积累的“创新基因”。历时两年编制的《水利水电工程缆索起重机施工技术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缆索起重机安装及验收规范》,填补了行业专项技术标准的空白。就像为空中舞者制定了精准的“舞步手册”,让每一次安装、每一次验收都有章可循,推动着整个行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迈进。

为了让缆机更“抗造”,技术团队在细节里藏满巧思。牵引绳更换曾是件麻烦事,旧绳新绳的衔接要反复倒换绳卡,费时又费力。如今用“旧绳带新绳”的法子,把工具集中在主塔或副塔平台,省去来回倒运的奔波,不仅加快了进度,还让工人少受了不少累。给减速箱装上冷却与加热装置,像给机器配上“恒温服”,寒冬酷暑里都能稳定运转;给混凝土吊罐装上立罐弧门自锁装置和挡料槽,解决了底座断裂、授料不畅的老问题,还捧回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效率提升的“明星创新”当属三瓣式排绳轮。过去换个整体式排绳轮,不算夜班停工也要30小时,仓号浇筑常被耽误。现在三瓣式拆分更换,时间大幅压缩,单是每年每台缆机更换2-3套护套,就能省下大量等待时间。而“双层双平”的布置方式更显智慧——让多台缆机在8米间距内有序作业,像一群默契的舞者在窄舞台上旋转,把拱坝浇筑、设备吊运的效率提了又提。

安全永远是悬在高空的“红线”。《缆机防碰撞管理办法及“三级通报”制度》像一套严格的“交通规则”:多台缆机交叉作业时,必须向当班管理员、安全员、队长和相邻设备“四方通报”,得到许可并做好避让,才能继续动作。这套规矩配上电气元件优化,让设备故障率降了又降,既省了维修成本,更护了云端作业的安稳。

 薪火相传  从白鹤滩到东庄的跨越

当白鹤滩的缆机群在峡谷间创下奇迹,它们的智慧并未随工程落幕而沉寂。在泾河之上的东庄水利枢纽,更具挑战的峡谷地形里,白鹤滩的经验生根发芽,催生出“缆机三剑客”——这是迄今为止主动安全性能最好、技术最先进的缆机集群。

东庄的“三剑客”藏着不少“首次”:30吨缆机上首次用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像给机器装上“精准油门”;新型自行式承马用双铝合金行走轮,轻便又耐用;三瓣式排绳轮经过优化,拆装更顺手。智能化系统更是全面升级:人脸识别防疲劳系统盯着司机状态,杜绝困倦操作;防碰撞系统像无形的“安全气囊”,精准把控间距;目标位系统预设浇筑参数,减少操作差错。连牵引绳垂度测量都用了小型化设备,检修更方便,进度自然快。这些创新拧成一股劲,实现了“安全提级、效率提速、成本降低”,成了东庄工程最可靠的“空中引擎”。

 谢幕与启程  钢铁巨人的精密退场

当缆机完成使命,它们的“谢幕”同样是一场精密的工程。2022年4月,白鹤滩的“七仙女”缆机群开始拆除,这些钢铁巨人的拆解,每一步都像在高空玩“积木”。

施工局党支部书记焦翔提前一年就开始筹备,方案改了又改,交底做了又做,半年前还请专家来论证,确保万无一失。缆机大队大队长曹明带着团队,每天开5分钟班前会,把危险源、任务分工讲得明明白白,像指挥一场严谨的“空中拆卸芭蕾”。

拆除“A字型高塔架缆机”曾是国内技术空白,水电四局的团队在向家坝工程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到了白鹤滩,这份经验更显珍贵:7号缆机拆除比计划提前33天,6号提前37天,5号提前41天,4号提前34天……低线缆机拆除全程零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双零”目标。直到2025年,1号缆机仍在进行最后的拆解,计划8月底完成这场跨越数年的“谢幕”。

 云端掌纹  那些紧握操纵杆的手

在所有钢铁与数据的背后,藏着一群让“人机合一”成为现实的人——缆机操作班。白鹤滩的操作班是道特别的风景:36名女工为主,平均年龄30岁,她们是云端的指挥官,更是巨坝的编织者。

缆机操作是份“磨性子”的活:坐在操作室里,双手紧握操纵杆,目光死死盯着监控屏,8小时里不能离岗、不能分心,连去趟厕所都得掐着时间。冬天再冷也得开窗吹寒风,怕暖气熏得人犯困;夏天40多摄氏度的高温里,操作室像个蒸笼,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

可这群姑娘偏要跟自己“较劲”。滚动培训从机械常识讲到险情分析,操作心得在班组里传了又传。从2017年每小时浇5罐混凝土,到2018年的8罐,再到2019年的10到13罐,数字里藏着她们的成长。她们开创了“四仓同浇”“三机抬吊”的纪录,22.98万台时安全运行、近100万次往返、3000多万吨物料运输、827.92万立方米混凝土吊运——两项世界纪录的背后,是零操作事故的坚守。

这份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云南省工人先锋号……如今,她们中的许多人已带着白鹤滩的经验,奔赴东庄水利枢纽的新战场。老一辈的沉稳化作新一代的担当,让水利建设的接力棒在云端稳稳传递。

从三峡的摆塔式到白鹤滩的智能群,从金沙江的峡谷到泾河的险滩,缆机这双“钢铁巨臂”始终在书写奇迹。它们是工程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桥梁,更是国家能源命脉上的坚实基石。未来,当更高的坝体在更险的峡谷崛起,这些“凌空舞者”必将带着创新与坚守,在天地间跳出更壮丽的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