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晨,连云港赣榆区墩尚镇的万亩塘口波光潋滟。老渔民王老汉立在塘埂上,望着水面上深蓝色的“波浪”起伏延展,与粼粼水光交相辉映,不禁感慨:“这光板板悬在水上,鱼虾照样欢实,还能‘生’出电来,祖辈传下的塘口真变‘聚宝盆’了!”——这片土地正见证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东尚36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一幅由阳光与碧波共绘的绿色振兴画卷在黄海之滨磅礴展开。 攻坚克难:滩涂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4年初,当中国亚星游戏官网成都院建设者的脚步踏上墩尚镇这片水网交织的土地,挑战如影随形。这片规划面积达10500亩、横跨16个行政村的巨型“水上电站”,地质条件复杂异常,常规施工方法寸步难行。加之当地气候与潮汐影响,有效作业窗口期极其短暂。 “时间不等人,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推进会上,成都院EPC总承包项目团队誓言铿锵。他们汇集智慧,将新型液压打桩设备引入滩涂复杂地基——其独特穿透力与稳定性,让一根根桩基在泥泞中精准扎根。施工高峰期,8台液压打桩机同时轰鸣,晨曦微露,桩机操作手们已就位;夜幕低垂,焊接的火花仍在塘面上闪烁。 600余名建设者如精密齿轮般咬合协作,施工计划精确到每一小时。正是这种科学组织与坚韧意志,硬是在有限的窗口期内,为后续工程铺平了道路。一位现场技术员擦着汗说:“看着桩基一天天在水上‘长’出来,再苦也值!” 这份担当与专业,成都院在川藏超高海拔能源项目等“硬骨头”工程中已屡经淬炼。 创新融合:水上“蓝海”水下“金鳞” 渔光共生,绝非光伏板与鱼塘的简单叠加。建设初期,担忧之声不绝于耳:“板子遮了光,水里没养分,鱼虾还怎么长?”面对质疑,成都院深知真正的融合需要科技与智慧的深度介入。 项目团队联合地方政府、水产专家及养殖大户组成智库团,开启一场立体创新。光伏区桩基排布经过多次优化,下部空间豁然开朗;智能化养殖设备悄然布入塘中——水质监测仪如敏锐的“眼睛”,复合增氧系统似高效的“肺”,自动投饵机则成了精准的“手”。更关键的是养殖结构的调整:附加值更高的梭鱼、南美白对虾等优新品种游入塘中。 “过去只敢养四大家鱼,现在有了这些‘帮手’,养虾养梭鱼心里也有底了!”一位参与项目的养殖户指着塘中设备欣喜地说。渔光互补模式让亩均收益显著跃升,电气化养殖更使亩均综合效益突破三万元,较传统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水上高效发电,水下生态生金,一片塘口承载起双重希望。 绿能惠民:照亮乡村共富路 东尚项目的效益远不止清洁电力。项目自建设伊始,便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建设期间,200余名墩尚镇村民经过系统培训,成功转型为光伏产业工人,月收入实现显著增长。项目投运后,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新活计”——光伏板清洁维护、智能化养殖管理等技术岗位优先向周边开放。 项目构建的“水上发电+水下养殖”复合产业体系,通过鱼塘低价返租、电费补贴等形式,每年为参与的养殖户带来亩均增收超3000元的直接红利。据测算,该项目预计将带动周边渔业年增收超2000万元。清洁能源的绿色血脉,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蓬勃动能。一位在运营期获得新岗位的村民感慨:“守着塘口,既能干老本行,还能学新技术、拿新工资,日子更有奔头了!” 当电流从这片万亩“蓝海”奔涌汇入华东电网,一组数据熠熠生辉:年均发电量达15.5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4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7.8万吨。这不仅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生动实践。 从滩涂软基的艰难征服,到渔光共生的模式创新,再到乡村振兴的扎实落地,成都院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蓝图化为现实。当阳光洒满深蓝色的光伏矩阵,当碧波之下鱼虾欢腾,当村民的笑脸映照在崭新生活上——墩尚镇的万亩塘口,已成为推进“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的样板。这片阳光与碧波共舞之地,正以澎湃绿能,点亮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