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寒蓄”青春别样热烈
——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青年职工奋斗剪影
来源:水电十一局 作者:张颖 时间:2025-07-05 字体:[ ] 分享:

阿勒泰的苍穹之下,静谧的雪山与机械的轰鸣正进行着一场独有的对话。当晨曦的第一缕金光刺破寒雾,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们早已在冰晶闪烁的工地上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作为“十四五”以来新疆首个核准开工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创下了目前国内在建、已建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环境的最低气温纪录,有“中国最寒蓄”之称。电站建成后,对于缓解新疆电网调峰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建设者正在以热血融冰攻坚,用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以担当克服极寒挑战,将青春的足迹镌刻在冰雪之巅,用激情与智慧点亮抽蓄之光。

勇担重任的技术“掌灯人”

“踏实肯干”“责任心强”“拼命三郎”是同事们对项目技术质量部部长张威的一致评价。

布尔津的冬天总是来的格外早,11月份气温就已降至零下20多度,烈风裹挟着砂砾冰雪,刮得脸生疼。供水系统泵站管线安装进入关键时刻,张威裹紧厚重的军大衣,独自跋涉在被积雪覆盖的5.2公里长的冲沟陡坡间,提前查看现场管道安装条件,规划安装路线。

“这段冲沟坡度过陡,需要调整管线走向。”

“这里设计不太合理,还可以优化。”

寒风呼啸中,他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在图纸上做着标记,完全没发现双手已被冻得通红僵硬。1个月的时间里,这段崎岖的山路被他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每一处弯道,每一段陡坡,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当前部分管线已顺利对接,当清澈的施工用水顺利输送到各个作业面时,张威总算松了口气。这5.2公里的供水生命线,不仅见证了一位建设者在冰天雪地中留下的坚实足迹,更为之后主体标等施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程用水。

年后温度渐渐回升,大地褪去银装,万物逐渐复苏,项目建设也开始复工复产。随着施工进入了黄金时期,张威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加紧张。面对工期紧,任务重,供水系统涉及专业繁杂的情况,张威积极与监理、业主、施工队伍等各方沟通,协调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平均一天就要打40多通电话,经常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办公室里、项目部院中,他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和抑扬顿挫的谈话声音成为了大家熟悉的背景音。

迎着朝霞出发,踏着月华而归。昼夜轮转间,总能看到张威忙碌的身影。晨光熹微时,他点亮办公室的第一盏灯;星斗满天时,他又轻轻熄灭最后一盏灯。作为技术的“掌灯人”,他便是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毫厘必较的质量“把关者”

走路大步流星,在各工作面间穿梭往复的那个人便是负责业主营地建设管理的贺伟冬。

“在项目部好久没看到他了,我看他食堂的碗筷都快落灰了。”当提及贺伟冬时,新分大学生小严这样说道。高标准、严要求、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连轴转”成了贺伟冬的工作常态。奔波在现场的他就像架设在“设计蓝图”与“施工落地”之间的关键桥梁,既要将图纸技术要求精准“翻译”给施工队,又要将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还要配合监理严把质量关。所以,在他这儿,你总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桌子上杯里的水总是满的,但他的嘴唇却常有干裂的痕迹。

施工初期,现场常能听到“以前就这样干的”“差不多就行了”的声音,但这些话在贺伟冬这里永远行不通。他的“较真”在工地早已名声在外,每个施工环节都必须经得起严苛的检验。在砌筑墙体垂直度及平整度检查验收时,施工规范要求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但贺伟冬总是将误差严控在1-2毫米。他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平时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可容不得半点马虎呀。”

正因秉持着这种质量管理观念,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说辞时,他始终铁面无私、严防死守,绝不为任何“花言巧语”所动。他坚信,质量必须“铁石心肠”,进度管理更要“手段硬、落实狠”,如此才能打造精品工程。

智斗严寒的技术“破冰者”

如果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那技术就是撑起这条生命线的坚挺脊梁。项目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裴文君深知,要想干好工程,技术创新这块儿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根据布尔津气象站气象资料,下水库修建的极端最低气温为-43.6℃。“严寒”不仅是对这批青年意志的考验,更是在向传统的施工技术发出挑战。

面对高寒环境,传统施工方式效率低、风险高,严重影响着施工进度。裴文君敏锐地意识到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他毅然接受了“严寒”发起的挑战,主动请缨牵头组建项目科技攻关小组,并将目标锁定在“高寒特殊环境下大坝智能建造技术”上。

“哎呀,太冷了,这传感器又不听使唤了。”“现在通讯信号好差。”“设备又罢工了!”对讲机里诸如此类的声音频繁传来,技术创新远比想象中的困难许多。

“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干就完了!”当被问到是否想过要放弃的时候,裴文君这样答道。

于是,面对接踵而至的困境,裴文君同大家一起迎难而上,围聚在屏幕闪烁的仪器旁,在一个个深夜里钻研文献、推演模型。保温材料的筛选方案堆满了办公桌,优化算法的草稿写了一页又一页。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多次失败与调试,他们最终成功探索出了高寒特殊环境下大坝智能建造技术并实现立项。在未来工程建设中,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碾压轨迹精准实时监测、填筑料源智能化辨识,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建造效率与质量,也有效填补了高寒地区智能化施工的空白,为工程注入了强大的“科技芯”。

坚守初心的安全“守门员”

2025年年中,布尔津项目将迎来安全达标的关键时刻。项目规模大、施工环节多,安全标准化资料也更为繁杂,仅目录就有十几页。这对于3月份才刚到项目上的伊晓栋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但他二话不说,便与同事们一起扎进了资料堆。抽丝剥茧,理出头绪,将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拆解到人。一页一页地捋,一份一份地核,凭着这股韧劲和细致劲儿,硬是把囤积的资料逐步梳理明了。

别看伊晓栋平时老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工作起来却铁面无私。因为他的心里始终信奉一句话:“宁可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放过一丝隐患。”在一次日常巡查中,有班组长嘀咕:“这只是小问题,不会有啥事儿的。”他立即严肃地说道:“安全没有‘差不多’,今天是小问题,明天就可能是大隐患!”在他的“较真”和坚持下,班组安全思想意识也提高了不少。

多少个深夜,当项目部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当施工机械的轰鸣渐渐停息,总有一扇窗依然亮着,那是伊晓栋伏案工作的身影。安全日志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隐患整改单上条理分明的记录,都在诉说着一个安全守护者的无声誓言。

他像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牢牢铆在安全生产的第一线,每一份安全检查报告,每一次隐患整改验收,他都用行动在诠释着是“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担当。

巍巍雪山照见赤子之心,碧空万里见证青春足迹。这些扎根一线的青年们以实干诠释担当、以创新突破极限。他们在艰苦的地方磨砺淬炼,书写着别样热烈的青春!

布尔津抽蓄项目青年职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