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阳光下,光伏板如波浪般向远方延伸。云南楚雄的山间,“坡地起蓝海,阳光变绿电”的美好未来越来越清晰;贵州潘家庄,“光伏+农业”模式,让“阳光银行”既贡献澎湃绿能又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内蒙扎鲁特旗,“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的生态发展变革持续上演。在光伏板绘就的“蓝图”中,水电十五局以多元化光伏项目实践,用匠心与技术,在祖国大地上勾勒出绿色发展的鲜明脉络。 高效推进的追“光”速度 楚雄市连绵起伏的山地上,一根根笔直挺立的桩基在山间竖起,为后续的光伏板安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光照充沛,是名副其实的‘阳光沃土’,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承建的是山地光伏项目,预计年平均发电量超1.49亿千瓦时,能够将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楚雄市光伏项目负责人魏健介绍。 山地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从来不是“坦途”。项目部始终发扬攻坚克难的勇气,全力以赴打开工作局面。 面对土地征迁屡现僵局,项目部秉持着“为民、务实、公正”的作风,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村两委及周边群众,建立了“日沟通、周协调”机制,过程中分门别类对附着物种类、数量进行详细统计,按照补偿标准逐户上门开展政策解读,直至村民完全理解认可,让征地附着物赔偿工作实现了“零纠纷、零投诉”,收到了当地政府的感谢信。面对道路不便,项目部合理调配机械对22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细致修整;成立了专项抢修班,对部分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悬空路面”及时修复,不仅解决了设备进场难题,也为当地村民运输农作物带来长久便利。面对施工现场地形陡峭的作业环境,项目部因地制宜采取设备结合人工方式进行钻孔作业,确保了山地复杂地形光伏工程的首道工序的高效率施工。针对光伏项目施工、光伏组件电气短路故障、秋冬火灾等风险点,项目部认真开展消防应急演练,积累光伏项目消防安全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团队应急处置能力。 山高路远心不惧,披荆斩棘永不止。自8月15日进场以来,项目部抢抓施工黄金期,累计已完成1.7万余根桩基浇筑,为后续浇筑、支架、组件安装等工序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绿色能源驱动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加速铺展。 科技赋能的追“光”智慧 阳光照射在兴仁市潘家庄镇的山坡之间,一片片光伏发电板犹如“蓝色海洋”起伏——这里是贵州兴仁市潘家庄农业光伏电站项目。 “嗡嗡嗡”,伴随着旋翼轻颤,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有序巡航,随着镜头推进,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终端上清晰显示。“以前巡检靠人翻山,现在是无人机巡检,‘足不出户’就能对光伏区实时监测。说实话,有时候都不敢相信,3月初进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看着曾经的坡地披上了“银铠甲”,回忆起建设历程,项目负责人许小亮感慨万千。 潘家庄的山路狭窄蜿蜒,施工区域没有道路,交通是建设过程中的大难关。项目部创新引入无人机技术。荷载63千克的无人机,能够轻松将沉重的光伏支架及混凝土物料精准运送到位,让施工物资快速流转;单架无人机一天能运送200-300块光伏板,提高效率的同时极大减少了工人在山地攀爬和转运的安全隐患;几分钟便能往返的无人机省却了大规模开辟施工便道的麻烦,规避了大型机械进场对地形的碾压和破坏,也减少了对地表植被的施工破坏,为项目并网发电抢出宝贵时间。8月22日,项目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如今,铺设完毕的光伏板如同穹顶,清晨阳光斜射到地面,午后板身挡住强光,阳光透过缝隙在地面织出斑驳光影,栽种的耐阴经济作物茁壮成长。这是光伏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光伏板将吸收的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营造的遮阴环境滋养了特色作物,作物根系又能够改良土壤生态,发电和种地,互不影响又能增收。“坡上装上光伏板不仅能发电,村民还能种庄稼多一分收入,这是实打实的实惠,村子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潘家庄镇弥勒屯村党支部书记徐玉华笑着说。 改造沙地的追“光”答卷 正午刚过,阳光依旧炽热,在扎鲁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首批55万千瓦项目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中,推土机、打桩机在建设地块忙碌穿梭,300余名工人们分散在各个作业区域争分夺秒,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片曾“黄沙遮天日”的土地,在亚星游戏官网人紧锣密鼓的推进下,用“架起一片蓝海,稳住一片黄沙,长出一片新绿,守护一方生态”的方式重塑着沙地的面貌。 项目区内,随势而建的蓝色光伏支架和组件犹如一把把大伞吸收太阳光线、遮挡日照,技术人员在阳光下检查光伏板支架牢固程度、测量电流是否稳定,并清理光伏板……行走在光伏板下,烈日灼人的锋芒也变得柔和起来——这就是光伏治沙的奥秘。项目安全总监张衡墨介绍,“光伏板子挡住了阳光的暴晒,降低板下的蒸发量,能够更好地锁住水分,有利于提高灌木及地表植物的存活率。”铺设角度为28度、离地3米、排距3.5米的光伏板矩阵,可以使板下地表水分蒸发量降低约20%-35%、0-20厘米的土壤含水率提高25%-50%,为植被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目前光伏板铺设进度已超50%。阳光的照耀下,光伏板矩阵在沙地上投下熠熠生辉的金色网格,阴影处绿意点点,散发着勃勃生机。 扎鲁特旗所处的科尔沁沙地是“三北”工程重点治理区域,其防沙治沙成效直接关乎北方生态屏障的稳固。项目建成后将综合治理沙地面积达8.2万亩,实现年总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98万吨、氮氧化物约160吨、二氧化硫约99吨、烟尘约20吨,生态效益与减排成效十分显著。 项目的快速推进,带来的不仅仅是转型发展的巨大效益;水电十五局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为推动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工程建设中,项目部对7.8公里的道路破损处进行了修缮,在拐弯处设置交通引导员,进一步保证了村民出行安全;严格落实草原防火责任,安排专人认真检查排查风险,确保万无一失;进场以来已吸纳了30余名当地村民,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后续将会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阳光热烈,水电十五局将继续紧抓“双碳”目标,以实际行动追光逐绿,向“新”发力,点亮更多发展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