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晨曦初露,海风拂过苏门答腊西海岸,明古鲁电站的厂区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10月28日,来自明古鲁大学经济与商学学院管理学专业的师生一行走进这座现代化电站,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实践课。 搭建实践课程 此次实践课程由明古鲁大学提出申请,明古鲁发电公司积极响应、悉心配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企业运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课程。 在会议室,企业宣传片缓缓播放——从最初的建设画面到如今稳定运行的场景,学生们看到的不仅是钢筋与设备的组合,更是合作、责任与成长的印记。 发电公司综合管理部代表向师生们介绍公司组织架构、人才培养体系、招聘与培训机制、绩效考核办法,并分享了跨文化团队协作与本地化管理中的经验与故事。 讲解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倾听,不时记录要点。“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课堂上学过的管理模式,在这里都有了现实的对应。”一位学生对同伴说道。 提供交流平台 “发电公司如何激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本地员工的晋升机会有哪些?”“中外员工的沟通方式有什么不同?” 清晰而真诚的问题让现场气氛逐渐升温。发电公司管理人员微笑着倾听,随后结合真实案例作答。发电公司通过公平的激励机制与多层次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成长的方向;通过搭建双语沟通平台,鼓励中外员工沟通交流、互学互助。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与信任。”发电公司代表的一句话,让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闪烁着理解与思索的光——那一刻,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现实中的鲜活形态。 感受文化氛围 交流结束后,师生们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下,戴上安全帽走进电站厂区参观。在主控室,学生们看着一排排显示屏上闪烁的数据,听技术人员讲解电力调度系统如何确保机组安全运行;在生产车间,他们感受到机械轰鸣的力量,也感受到秩序与规范背后的科技之美。 “我原以为电站只是机器在运转,但今天明白,真正让它运转的,是背后一整套管理体系和无数人的努力。”一位学生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笔迹间透着由衷的敬意。 这不仅是一堂专业课,更是一堂关于责任、协作与创新的课,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企业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发电公司员工被年轻人的热情与好学精神所感染。参观后,师生与发电公司员工一同交流,印尼语、中文和英文交错使用,笑声此起彼伏。文化的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成了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桥梁。 “电力让世界更明亮,而教育让心灵更接近。”发电公司代表在告别时说。这句话,成为学生们在笔记中写下最多的一句感悟。 这次实践课程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中资企业在印尼的发展,也让他们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共赢的真实画面。电站不仅为当地输送电力,更为青年输送知识与希望。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