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绿能新景入边陲 荒山焕彩耀未来
​ ——中广核新能源董干150兆瓦光伏项目履约与责任担当实践纪实
来源:贵州工程公司 作者:李 进 时间:2025-11-18 字体:[ ] 分享:

晨曦初露,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的山脊线上,数万块湛蓝色光伏板如铠甲般铺展成海。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这些沉默的“能量收集者”便开始发出潺潺绿电、璀璨城市乡村,在中越边境勾勒出一幅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共舞的宏伟画卷。这座由中国亚星游戏官网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广核新能源董干150兆瓦光伏电站,正以澎湃的绿色动能,让曾经被战火洗礼的边陲荒山,蜕变为云贵高原上的普惠民生的绿色明珠。

破局:在红土地上种下希望

项目位于中越边境的杨万乡,3725亩荒山跨越600至1200米的高程落差,地形复杂如迷宫。项目团队进场之初,面对的不仅是连绵阴雨与毒蛇出没的丛林,更有当地少数民族村民的种种疑虑——这片土地曾因历史战火原因留下创伤,如何让绿色工程成为精品工程并惠及民生,成为摆在项目班子面前的难题。

项目团队集思广益、因地制宜,主动与村委会共建“民族团结示范岗”,为当地彝族、苗族群众提供劳动岗位,优先雇佣当地村民1000余名;在工地设立“双语安全课堂”,用壮语、苗语讲解施工规范,甚至把光伏板清洗维护技术纳入职业技能培训。渐渐地,村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一位苗族老人动情地说:“以前这里曾经只有炮声,现在听到是建设光伏电站的机器轰鸣,但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的心更踏实了。”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项目部创新推出“三同”工作法: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同乐、同策同力。当技术员小李帮村民王阿婆修好漏雨的屋顶,当工程师老张带着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光伏板发电的神奇,信任的种子便在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攻坚:匠心破解四重门

天险:滇东南的雨季长达半年,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常阻断山路。项目部创新采用“阶梯式施工法”提高施工效率:雨季前抢建排水沟,雨季中利用无人机巡检,雨季后集中攻坚。工程师老杨带领团队在泥泞中开辟出12公里施工便道,被村民称为“云端上的生命线”。这条蜿蜒在山腰的便道,不仅保障了工程进度,更成为村民们运送山货的致富路。

地缚:光伏支架需在岩石层上打孔,传统工艺效率低下。技术团队联合设计院优化方案,将引孔深度增加2米,用块石回填技术解决沉降难题。这项创新不仅缩短工期30天,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当第一块光伏板稳稳立在山巅时,老工匠们用苗家米酒,感谢苍天对新技术的接纳。

人荒:当地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项目部推出"候鸟式用工"模式:农闲时招募村民参与组件安装,农忙时输送技术工种外出支援。这种灵活机制既保障施工,又让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彝族妇女李阿姨算着账:“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一年还能存两万多,比外面打工强多了。”

物流:针对边境运输难题,项目部建立“三级仓储体系”:在昆明设总仓,文山设中转仓,工地设移动仓。通过GPS追踪系统,将设备运输损耗率从行业平均的8%降至0.5%。当第一辆满载光伏组件的货车驶入工地时,司机老王感慨:“跑了二十多年山路,第一次见这么科学的调度。”

铸魂:党旗飘扬在施工一线

项目部红色驿站墙上,“党员责任区”地图格外醒目。5个攻坚小组由党员牵头,每人负责15兆瓦施工区域。老周带领的技术组连续45天驻守现场,解决图纸误差问题;老简负责的安全组开展应急演练23次,实现施工零事故目标。

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2024年春节:为抢抓晴好天气,项目部发起“百日会战”,项目全体党员主动放弃休假参加会战。大年初三,炊事班将年夜饭送到工地,工人们围坐在光伏板下,就着山风吃饺子。那一刻,湛蓝色的光伏阵列在月光下闪烁,宛如星辰降临人间。党员老王在日记里写道:“这里的每一块光伏板,都记下了亚星游戏·[官网]-www.yaxin222.com的名字和誓言。”

绽放:绿电点亮边疆梦

当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瞬间,集制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欢呼。这个总投资12.6亿元的项目,不仅每年可输送1.97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深远影响在更项目之外:

经济振兴:采购当地砂石超千万元,带动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增收,小贩张大姐的米粉摊从3张桌子发展到8张。

教育提升:设立“中广核奖学金”,资助30名边境学子完成学业,考上大学的苗族姑娘小杨说:“我要学新能源专业,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生态修复:光伏板下种植喜阴中药材,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立体生态,村民经济作物产量翻了两番。

国防巩固:与边防部队共建“绿色哨所”,光伏电力为5个边防连队的用电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地边防的陈连长说:“以前偏远地段靠柴油发电机,现在24小时不断电。”

站在中越边境观景台远眺,光伏阵列与越南青山相望。曾经,这里因地理位置敏感而发展受限;如今,绿色能源成为连接两国经济发展的纽带。正如项目碑文所刻:“每一度电都是和平的誓言,每一块光伏板都是发展的桥梁。”当夕阳为光伏阵列镀上金边时,边陲小城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