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岁至初冬,山城寒意渐浓,重庆西部地区却迎来一股发展的热潮。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条条新铺设的输水管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条条巨龙蜿蜒在山水之间。这条横贯重庆西部的输水生命线,包括367公里管道、81公里隧洞及20座泵站。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有效破解困扰渝西地区的缺水问题,更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世纪困局:区域发展的关键一战 渝西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腹地,承载着重庆市32%的人口和35%的经济总量,却长期面临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仅58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枯水期径流量骤降至12%。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围绕“联网、补网、强链”的布局思路,重庆市科学谋划水网体系,加快推进作为国家水网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庆水网主骨架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助力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格局。 作为重庆市水利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水利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每年将从长江、嘉陵江调水10亿立方米,通过金刚沱泵站、圣中水库、东西输水干线等关键设施,实现长江与嘉陵江水资源互联互通、互补互济,构建起坚实的水安全保障网。 模式创新:顶层设计引领工程突破 渝西总承包部充分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锚定高质量建设标准,实现设计、施工深度融合。工程构建“三横三纵”供水网络,东、西干线取水长江金刚沱,嘉陵江干线取水草街,形成“双源互济、多线联动”的供水格局。 通过“南片大集中、北片小组团”的战略布局,工程布设三大输水干线,配套圣中水库和20座泵站,年供水量达10亿立方米。其中,金刚沱泵站设计流量每秒40立方米,西干线最大输水距离85公里,通过多级泵站串联克服地形高差,显著提升渝西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 2021年,项目“急用先建”工程东干线德西线、德感加压泵站、联通线开工建设,此部分工程实现当年开工、当年通水,为江津北部片区以及西部(重庆)科学城部分区域提供用水保障。2024年,圣中水库建设完成,东干线全线贯通,铜梁太平干线、安居(新)泵站顺利通水,有效缓解铜梁城区供水不足状况。 2025年是工程建设的收官之年,多个重要节点相继完成。3月,嘉陵江干线顺利通水。8月,实现西干线圣中水库-临江加压站-孙家口水库供水。9月,东干线全线实现通水,西干线永川三水厂支线实现通水。极大改善了北碚区、璧山区、九龙坡区、永川区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并实现长江、嘉陵江双水源互联互通、互调互济。 数字赋能:智慧水利树立行业标杆 作为全国智慧水利试点工程,项目构建“GIS+BIM+物联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设计阶段通过三维碰撞检测提前解决30余处冲突,节约成本800万元;施工阶段接入8大类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3880万条,实现“一屏统览、一键调度”。 全线布设120个水质监测点,每5分钟上传数据,识别准确率达98%。智慧碾压系统实时生成质量图谱,北斗监测系统捕捉毫米级位移。平台荣获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取得13项软件著作权、8项专利,参与制定5项行业标准。 创新大管径长距离输水技术,创造了367公里管道安全稳定运行的新纪录。管道施工跨越琼江、穿越铁路、攀越陡崖,跨江顶管在30米深江底穿越流沙层,激光制导系统将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 模块化泵站建造技术将关键设备安装精度提升至毫米级。泵站建设应用大型设备模块化安装技术,单台机组重达280吨,安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创下国内大型水泵安装精度新纪录。 自主研发的智慧水务管控平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慧运维调度平台内置水文预测模型,可提前72小时预测用水需求,自动调整泵站运行参数,实现精准调度。通过智能化改造,工程整体能耗降低15%,年节电1.2亿度。 党建铸魂:筑牢精品工程根基 项目建设中,渝西总承包部创新建立“党建+N”工作体系,将党的建设融入工程全过程。项目按照水利部“党建进工地”试点部署,积极打造党建品牌。 通过“党建进工地,大干60天”等活动,德感至西彭段实现当年开工、当年通水,及时保障江津北部及西部科学城部分区域用水需求。在施工关键期,渝西总承包部党支部联合各参建单位开展联合攻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在“党建+质量”方面,工程推行“样板引路、首件先行”机制,建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格率均达100%。项目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0项、发明专利3项,2项工法入选公司级工法,其中1项获行业认证,35项科研课题通过验收。2022年5月,项目获评重庆市水利工程建设文明工地,并创下连续1500天无质量事故的行业纪录。 在“党建+技术”方面,成功研发高瓦斯隧洞智慧施工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多项空白。工程3座高瓦斯隧洞浓度一度逼近安全红线,项目团队投入智能通风与实时监测系统,严格执行“一孔一检、一班一报”,实现“零事故贯通”。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取水工程成套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共完成35项科研攻关、70项专利申报,形成12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构建起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综合效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项集重大民生工程、战略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工程于一体的世纪工程,以其创新模式、先进技术和责任担当,在国内水利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重庆篇章”,工程全面建成后,综合效益显著释放。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其彻底告别夏季用水难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从85%提高到98%,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升城乡供水水质。50万亩农田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每年补给生态用水2.27亿立方米,为渝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脉贯通,福祉绵长。在巴渝大地上,这条新生的“水脉”正持续滋养着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绘就“水安于民、水兴于业、水美于城”的崭新图景。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造福当代、惠泽千秋的民生典范。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