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茫茫戈壁,巍巍天山。在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疆域的热土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七十载砥砺奋进,书写了从荒原变沃野、从边陲到前沿的壮丽史诗。作为国家能源建设的主力军,河北工程公司深度融入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时代洪流,以一座座闪耀着创新与担当的“绿色地标”,为这片土地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坚定拥护和生动践行。 融入大局,铸就戈壁绿色能源丰碑 新疆能源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河北工程公司胸怀“国之大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将企业发展融入新疆工作全局,紧抓“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机遇,积极投身新疆特别是准噶尔盆地、东疆区域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 世界单体最大的光伏电站——中绿电乌鲁木齐市米东区35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河北工程公司倾力打造的标志性工程。面对茫茫荒漠、极端气候、复杂地质等严峻挑战,建设者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亚星游戏官网铁军精神,在8万余亩的“沙海”中战风沙、斗酷暑,组织千余台机械、上万名劳动力,历时9个月实现提前并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亚星游戏官网速度”。项目全面投运后,年均上网电量超6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近19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7万吨,相当于再造了广袤的森林,为乌鲁木齐乃至全疆能源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向“清洁能源主导”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让“沙漠之海”变为造福人民的“能源之海”。 在哈密十三间房这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魔鬼风区”,河北工程公司承建的100万千瓦风电项目(Ⅲ标段)已然拉开建设序幕。这是新疆首个跨地域接入的新能源项目,也是“疆电外送”战略的关键一环。项目团队以科技驭风,运用三维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毫米级测绘,精准定位机位,让“每一缕风都颗粒归仓”。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2.7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约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6万吨,为“疆电外送”再添绿色动脉,助力新疆打造“风、光、储、输”一体化产业集群。 此外,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东侧的低山地区,中绿电木垒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稳步推进;在托里县的老风口风区,华能塔城地区托里县50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完成规划;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华能27万千瓦风光同场加密示范项目展现着“风光”协同的智慧……河北工程公司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一个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拔地而起,犹如镶嵌在戈壁荒漠中的颗颗绿色明珠,闪耀着清洁能源的无限潜力,成为新疆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的坚实支撑。 创新驱动,彰显中国亚星游戏官网技术实力 河北工程公司深知,在环境恶劣、技术复杂的边疆地区建设一流工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公司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尖端技术和智慧方案攻克世界级难题。 在米东光伏项目报价阶段,面对PHC预应力管桩预计成本高的挑战,公司经营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研讨,大胆提出变更桩型的优化方案。通过精密测算和多方论证,最终建议采用钢管螺旋桩替代部分PHC桩,不仅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更从材料供应、施工速度上保障了工程工期。这一技术优化在施工阶段得到业主认可并成功实施,体现了公司精准的成本管控能力和技术方案创新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工程效率的双赢。 在十三间房风电项目前期,针对戈壁复杂地质与极端的风资源条件,项目团队构建全生命周期智慧风场管理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精准选址和机位优化。面对强风、沙暴等恶劣环境,建设者们以创新为笔,以科技为墨,探索差异化技术方案,确保风机基础设计和施工能适配特殊气候,致力打造“会思考”的风电场。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公司“精益卓越”价值理念的生动体现。 从大型光伏阵列的优化布置、支架基础的设计选型,到高海拔、强风区风电机组的精准吊装、智能运维,再到复杂地质条件下升压站的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的敷设,河北工程公司在每一个环节都注入了创新的基因。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中国建造”的金字招牌牢牢树立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以硬核科技实力赋能新疆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绘就绿色发展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北工程公司在新疆的各项工程建设中,始终将生态环保置于优先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十三间房风电项目建设伊始,项目团队就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深入思考如何减少对戈壁脆弱生态环境的扰动:施工道路铺设如何最小化破坏地表?风机基础施工如何利于后期植被恢复?如何实现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回收,真正做到污染物零排放?“既要‘风光无限’,也要‘绿满戈壁’”是建设者们坚守的生态底线。他们致力于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让高耸的风机成为戈壁滩上的独特风景,而非生态伤疤。 光伏电站的建设同样蕴含着生态智慧。大规模光伏板的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起到了固沙作用。公司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光伏+农牧”等模式,如在相关项目中考虑场区植被恢复,努力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改善的协同效应。这些实践,正是对“文化润疆”“生态富民”要求的积极响应,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在木垒风电项目建设初期,面对春末夏初频繁风沙对生态的威胁,项目部组织职工开展专项治理,翻整沙土、铺设防尘网、压实石块,为裸露沙地披上“绿色防护衣”,有效遏制土地沙化。在华能27万风光同场加密示范项目中,常态化开展“净土行动”,组织人员清理白色垃圾并分类处置,将生态保护纳入日常管理。木垒项目还组建生态养护小组,项目周边风沙天气较往年减少30%,局部形成绿色缓冲区;达坂城项目设置生态监测点,实时跟踪环境变化,实现“生态治理+绿色发电”长效发展。 河北工程公司承建的项目,不仅是清洁电力的生产者,更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通过采用节能设备、环保工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与环境影响,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新疆的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团结协作,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新疆的发展与稳定,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奋斗。河北工程公司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方向,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带动地方发展。 公司深度融入属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在哈密、乌鲁木齐、塔城等地的项目中,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采购当地原材料,有效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修建或升级道路、电网、供水设施等,让“绿电”发展的红利真正反哺属地,造福当地各族群众,打造了“企地共赢、民族团结”的新范式。 项目团队尊重当地民族文化习俗,积极与地方政府、各族群众沟通交流,构建了和谐融洽的企地关系。在乌鲁木齐华能加密项目中,践行“警企共建、和谐发展”理念,古尔邦节前慰问白杨沟派出所民警,深化治安联防与合作,彰显各民族共同守护边疆平安的决心。在社区层面,公司开展精准帮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需求,为困难家庭提供点对点援助,为少数民族劳模搭建宣传平台,让民族团结在互动中愈发牢固。 在木垒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中,项目党员干部联合当地干部,高温季节深入农牧区慰问,送去防暑物资,协调解决用水用电难题,科普防火防暑知识,解读项目惠民价值,获地方媒体专题报道,成为企地协同典范。在极端严寒天气中,米东光伏项目主动发布救援热线,志愿救援被困物资车辆,累计救援车辆十余台,赢得司机广泛好评,构建了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节日的关怀更显温情。古尔邦节、肉孜节期间,项目部走访老党员、低保户、五保户,送上生活物资与慰问金,聆听奋斗故事,传递党的关怀。在乌鲁木齐社区,慰问团队走进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家中,不仅送去物资,更用贴心话语传递力量,致敬公益善举。这些暖心场景,正是公司“以民生温度聚民心”的真实写照。 在广袤的工地上,不同民族的建设者们携手并肩,共同奋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的实践,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为巩固和发展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增添了正能量。 戈壁滩上,风车飞转,光伏板逐日;天山脚下,银线穿梭,绿电奔流。河北工程公司以一座座精品工程,在新疆大地上镌刻下忠诚与担当的印记。这印记,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赤子之心,是勇立时代潮头的创新锐气,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情怀,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拳拳之意。展望未来,河北工程公司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建设的崭新篇章,让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