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祁连山脉横亘河西走廊南侧,雪峰与丹霞交相辉映,劲风掠过峡谷时,尽显苍茫壮阔之态。在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深处,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者们正以现代科技为笔,在岩石与地层间书写着抽水蓄能的新篇章。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试验室检测团队的锚杆无损检测仪、探地雷达、智能三维电视成像仪,恰似三道精准的“科技光刃”,解锁祁连山的地质密码,为工程质量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皇城抽水蓄能项目是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年 - 2035年)》甘肃省“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是打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亚星游戏官网在西北投资建设的首个大型抽蓄项目,对构建甘肃多元化调峰电源体系、保障电网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电站建成后将成为西北电网最大“充电宝”,年减碳约48万吨,其安全质量离不开这些检测设备的保障。 锚杆无损检测仪:深扎岩层的“精准听诊器” 清晨的祁连山谷还笼罩在薄雾中,检测工程师黄宇提着锚杆无损检测仪来到隧洞的岩壁前。“这里的岩层裂隙发育,锚杆锚固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他一边在锚杆外露端安装传感器,一边解释道。随着设备启动,显示屏上跳动的波形曲线如同锚杆杆系的“心电图”,实时反馈着锚杆与砂浆的结合状态。 皇城抽蓄电站的地下洞室群总长超过7公里,像一条条巨龙盘踞在山体内部,断层裂隙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遍布地下洞室群。“以前靠单纯的拉拔试验不仅破坏结构,还可能漏掉隐藏缺陷。”黄宇指着屏幕上的波形解释,“现在这台设备就像‘锚杆听诊器’,通过冲击波反射原理,不用损伤锚杆就能摸清底细,精准判断锚杆长度、锚固密实度等关键参数,而且检测速度快,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从海拔2900米的隧洞及边坡到深埋地下的厂房洞室,这台仪器的检测轨迹已覆盖项目全部关键区域。截至目前,它已完成8743根锚杆的检测任务,其中既有隧洞岩壁上的支护锚杆,也包括框格梁边坡锚杆。在去年11月隧洞检测中,这种“接触诊断”就立下奇功——几组异常波形显示某根锚杆在2.8米处存在反射异常信号,后续复核证实是注浆时混入的碎石导致锚固段出现空腔,施工团队及时返工并调整了注浆施工方案避免了潜在风险,让每一根锚杆都成为真正的“安全锚点”。 如今,在皇城抽蓄项目的检测档案里,8743组波形数据已装订成厚厚的“安全台账”。锚杆无损检测仪用无声的冲击波,在祁连山的岩层深处写下了属于清洁能源工程的“安全密码”——每一次波形的平稳跳动,都是对“质量终身制”的郑重承诺,更是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间工程安全的生动实践。 探地雷达:穿透岩层的“透视眼” 午后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电站的施工现场。检测工程师陈艺正操作着探地雷达,在隧洞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扫描。设备显示屏上,一条条实时刷新波形图,黑、白两色交替,标注着不同介质的反射信号。 “祁连山的地下像个‘迷宫’,有古河道遗留的砂层,有冰川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还有地质活动挤压形成的壮观的丹霞地貌。”陈艺指着屏幕上一处颜色突然变深的区域解释,“这里的雷达波反射强度异常,说明隧洞顶部可能存在空洞,得马上标记复核。”后续钻孔验证显示,该区域果然有一个直径约0.3米的空洞,若未及时发现,会导致支护结构 “有效截面缩减”,长期在围岩蠕变、地下水压力等作用下,结构可能逐渐失稳,引发更大范围的塌方,甚至导致隧洞断面被完全堵塞。陈艺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紧急联系各方,进行现场分析制定针对性加固方案并快速实施。通过专用注浆设备将水泥浆注入空洞区域,填充空洞并增强了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粘结力,恢复支护结构的有效截面和承载能力,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安全。 智能三维电视成像检测仪:孔洞内部的“全景摄影师” 夜幕像浸了墨的棉絮沉沉压下来,施工工区的探照灯刺破雨幕,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年轻技术员小罗抱着安全帽冲进板房时,裤脚的泥浆已经溅到了膝盖,安全帽檐垂落的水珠在灯光下连成银线,刚站稳就急声喊道:“吉主任,框格梁边坡锚索钻孔又出问题了!” 检测中心副主任吉万良正对着施工图纸蹙眉,闻言猛地抬头,指节在桌面上叩出急促的声响:“说清楚,是哪几个孔?” “已经钻废五个了!” 小罗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带着哭腔,“刚到3米到4米处钻就卡,提钻时带出的岩芯全是碎渣,再这么下去……” 吉万良的眉头瞬间拧成疙瘩。窗外的雨势愈发凶猛,敲打在彩钢板上的声音像无数只拳头在捶打。这个边坡锚索支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库盆边坡安全。复杂的地质构造就像藏在地下的迷宫,稍有不慎就会触碰隐蔽的断层,之前五次卡钻已经让工期滞后了三天,光是报废的钻具就损失了近六万。 “把新到的三维电视成像仪调出来。” 吉主任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眼神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台价值不菲的设备是检测中心专门引进的高端设备,据说能像 “透视眼” 一样看清孔洞内部的每一个细节,但因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一直没真正派上用场。 吉万良打开仪器箱的动作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手指在操作面板上翻飞,电缆线被他利落地展开,接口处的防水胶圈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当直径九厘米的探测镜头被缓缓送入编号 BMS 2-07 的锚索孔洞时,小罗紧张得攥紧了拳头。 显示屏的蓝光逐渐亮起,灰褐色的岩石纹理在三维图像里缓缓铺展开来,连岩缝里嵌着的石英砂都看得一清二楚。吉万良突然按住暂停键,指尖重重点在屏幕角落:“这里!” 图像放大,一处暗黑色的裂隙像道狰狞的伤疤横亘在岩层中,边缘的破碎带在成像中呈现出模糊的毛边。“裂隙长 35 厘米,距孔口 8 米整。” 吉万良的声音带着如释重负的清晰,“破碎岩层形成的空洞会让钻杆失去支撑,这就是卡钻的病根。” 小罗凑近屏幕,额头上的冷汗混着雨水滑进衣领。他突然想起早上强行下钻时的震动,那时还以为是岩层坚硬,现在才惊觉是钻杆正在断层里 “跳舞”。“吉主任,这…… 这可怎么办?” 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慌什么。” 吉万良调出岩层成像视频,用手点了点岩石裂隙贺破碎处,“改用锚索套管跟进,让套管先顶住破碎带,钻杆在套管里作业就稳了。” 雨声渐歇时,施工队已经按照新方案调整了设备。当第一根套管带着钻杆顺利穿过断层时,小罗突然蹲在泥地里笑出了声。 接下来的三天,检测团队用成像仪对所有钻孔进行了 “拍摄”。在三维图像的指引下,钻杆游刃有余的穿梭在套管中,原本预计十天的工期被压缩到七天。当最后一根锚索注浆完成时,天边正泛起鱼肚白,探照灯的光晕里飘着细小的雨雾,像无数发光的尘埃在飞舞。 一周后,检查验收时,所有锚索的锚固力测试结果都远超设计标准。业主在例会上特意表扬了检测中心:“你们的三维成像技术,把隐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责任的胜利。” 暴雨过后的秦岭山间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吉主任站在边坡旁,看着夕阳穿过镜头在地面投射出的三维光斑,仿佛看到了未来工程建设的清晰图景。他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像三维电视成像仪这样的 “全景摄影师” 守护着每一条隧道、每一座桥梁的安全,而他们这些工程人,也将在科技的助力下,在崇山峻岭间书写更多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故事。这种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高原作业的劳动强度,更将检测精度提升到了新高度。 夜幕中的祁连山静谧而庄严,山脚下的工地却依旧繁忙。那些闪烁的屏幕与运行的设备,正用科技的光芒照亮着这座水电明珠的诞生之路,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书写着新时代工程建设的智慧篇章。 当阳光掠过祁连山的雪峰,检测团队的工作仍在继续。在项目部的数据分析中心,三大设备采集的数万组数据正在进行融合处理,构建出整个工程的 “数字孪生体”。这座集抽水蓄能、防洪调蓄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正通过科技的力量,在茫茫群山中稳步成型。 锚杆无损检测仪 地质雷达 智能三维电视成像检测仪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