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巍巍天山流金彩,莽莽昆仑尽欢颜。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提出“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殷殷嘱托。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水电十五局(下简称水电十五局),在1986年首批建设者便带着使命踏上新疆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热土,与边疆各族人民开启建设美丽新疆的征程。 39年风雨兼程,深耕不辍,水电十五局累计在疆参建项目超100个,合同额突破360亿元。从水利建设的破冰之举到能源开发的绿色赋能,从民生改善的温情守护到生态保护的坚定践行,始终以“水能城数”领域的核心优势,将“亚星游戏官网智慧”与“亚星游戏官网力量”深深镌刻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先后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大禹奖”等30多个国家级建筑大奖,成为推动新疆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亚星游戏官网铁军”。 缘定天山:以水利之笔,破解千年“水困”之局 39年前的那个深秋,凛冽的寒风掠过戈壁,水电十五局响应党中央号召,从三秦大地整装出发,载着1300吨大型设备与紧缺物资的专列,沿着陇海铁路毅然挺进新疆,正式开启援疆治水的壮阔征程。彼时的新疆,水资源困境如同一道沉重的枷锁:南疆“十年九旱”,和田百姓守着巍峨雪山下的融水,却只能“望水兴叹”;北疆伊犁河谷则饱受旱涝交替之苦,肥沃良田屡屡被水患侵扰。面对这般困境,水电十五局人怀揣“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壮志豪情,打响治水兴疆的攻坚战。 首战告捷,刚刚完成亚洲最高土石坝石头河水库建设的水电十五局,肩负着使命与荣光,承载着全国机械化施工经验和行业龙头地位,以绝对优势开启克孜尔水利枢纽工程建设。1991年,建设者们攻克强震区、活断层建坝的世界级难题,实现下闸蓄水;1999年,这座水库在5.6级地震的考验下依旧安然运行,从此被新疆人民亲切誉为守护家园的“铁坝”。1995年,水电十五局人又奔赴南疆,承建被誉为“和田生命之源”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当时中国第一、亚洲第二高坝。建设过程中,成功破解高边坡稳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历时6年,工程顺利建成,蓄积的水量相当于3个杭州西湖,彻底解决了喀拉喀什河沿岸53万各族群众的吃水难题。 2002年,水电十五局人的脚步转向北疆,全力推进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建设。最终,他们成功将汹涌的特克斯河水患,化为润泽边疆的汩汩甘露。39载岁月流转,喀浪古尔、榆树沟、大河沿、喀腊塑克等一项项水利工程相继在新疆大地上崛起。从额尔齐斯河到塔里木河,从伊犁河到开都河,水电十五局的治水足迹遍布新疆5个自治州、4大流域体系80%的份额。 绿电赋能:以能源之力,点亮边疆“发展”之光 长期以来,新疆时段性、季节性缺电问题,如同一块绊脚石,制约着地方特色产业的壮大与经济的腾飞。水电十五局主动扛起水利电力建设主力军的大旗,誓要为边疆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开都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项目,素有新疆“三峡”之称。在这里,水电十五局人创造了惊人的“新疆速度”——5年内相继建成察汗乌苏、柳树沟、小山口三座电站。其中,察汗乌苏水电站大坝高达111米,建设者们采用先进的泄洪消能技术,将千年一遇洪水的下泄流量精准控制在5000立方米/秒内,如同为下游农田与村庄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柳树沟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年发电量9亿千瓦时,机组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水轮机技术,效率较传统机组提升5%。项目投运后,库尔勒市工业用电缺口从30%彻底转为充分保障,当地企业产能平均提升20%,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00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车尔臣河畔,水电十五局承建的大石门水利枢纽,作为当时国内在建同类型第一高坝,投运后每年向且末县电网输送1.765亿度清洁能源,让当地百姓的民生用电得到大幅改善;喀什河上,102米高的温泉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将雪山融水转化为清洁环保的绿色能源,有效缓解了伊犁乃至整个新疆的电力紧张局面,彻底消除季节性、时段性缺电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北疆电网的电源结构。 2017年初,水电十五局再度书写行业传奇——参与建设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它不仅是国内首座采用EPC模式的抽水蓄能电站,更是西北首座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西北能源体系中的“超级充电宝”,它不仅成功破解了新能源波动性消纳的难题,更凭借智能化与生态化的创新设计,成为保障电网安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枢纽。从过去的“点灯靠油”到如今的“用电无忧”,39年来,石门、台兰河、萨里克特等一座座水电站相继投运,推动新疆电力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从以火电为主,逐步转向绿电主导,清洁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20%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超40%,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灯火,照亮了天山南北的万家生活。 创新引领:以科技之智,铸就工程“品质”标杆 39年深耕新疆,水电十五局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擎,在工程建设领域斩获多项突破性成果,为新疆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截至目前,水电十五局已拥有专利6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工法200余项、规范标准30余项,成功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地材料坝施工技术领域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2017年1月,由水电十五局编制的《水电水利工程砂砾石料压实质量密度桶法检测技术规程》正式施行,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此前,在卡拉贝利大坝建设中,由于砂砾石料成分复杂,传统检测方法精度难以满足工程要求。为此,水电十五局技术团队历经上千次试验,创新研发出“密度桶法”,不仅大幅提升了检测精度,更确立了行业新标准,为同类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新疆哈密区域工程项目建设中,水电十五局又创新推出《土石坝坝基多条带小断面排水体插板法施工法》。通过插板划分独立作业区,配合布料槽车实现精准布料,成功实现填料同步填筑、碾压与验收,既杜绝了混料问题,又使施工效率提升30%,成为同类工程争相效仿的典范。2021年,水电十五局联合新疆农业大学、中国水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完成的《新疆高沥青心墙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项目,一举斩获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成功破解了高海拔、严寒、大风等极端环境下沥青心墙坝建设的技术难题,不仅缩短工期15%,还降低成本10%,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极端环境的完整技术体系,为新疆乃至全国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主编的水利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SL/T848—2025)将于2025年11月25日实施。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水电十五局积极推动BD导航、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水利施工的深度融合,以智能碾压技术推动新疆水利建设迈入“智能化时代”。在奴尔水库施工中,大坝数字化智能碾压系统构建起“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的三维管理体系。该系统集成BD定位、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可实时将碾压数据传输至后台,驾驶员通过终端即可清晰掌握压路机位置、压实度等关键参数,管理人员也能实现远程监管。这一创新不仅推动项目综合成本降低15%、工期缩短20%,更让奴尔水库成为新疆智能建造的标杆工程。 2018年4月,大河沿项目智能压实系统正式试运行,成功实现无人驾驶碾压作业 ——“6台碾压机从需6名司机轮班,变为1人电脑全程操控”,彻底改写了传统水利施工的作业逻辑。从奴尔水库的“三维体系升级”到大河沿项目的“无人驾驶突破”,水电十五局不仅完成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更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推动新疆水利行业实现智能化变革,为工程建设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民生固本:以同心之念,共筑边疆“美好”家园 “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句曾在新疆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尽了过去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水电十五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承建了一系列惠民工程,与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共同描绘美好家园的新图景。 卡拉贝利水利枢纽,便是水电十五局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典范之作。该工程地处天山、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的交会处,建设期间便凭借高标准的管理与建设质量,获评“全国文明工地”。投运后,工程有效调蓄克孜河灌区237万亩耕地的季节性水资源,惠及下游120万群众,为南疆地区脱贫攻坚与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奴尔水利枢纽,是策勒县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工程”。在这里,水电十五局人与“沙海”展开激烈博弈,克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工程投运后,不仅保障了策勒县10万人口的安全用水用电,在春耕时节更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坝蓄水后,曾经的黄沙土山渐渐披上绿装,昔日无人问津的“沙窝窝”,如今变成了百姓致富增收的“金钵钵”。 39年来,水电十五局与新疆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先后派驻多名优秀援疆干部扎根边疆,积极响应新疆国资委号召,安置喀什、和田地区民族富余劳动力40余人,助力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在援疆队伍中,还涌现出如民丰县尼雅乡托皮村第一书记、“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个人”崔远鹏等先进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水电十五局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水电十五局同样积极作为,为新疆交通网络完善贡献力量:克拉玛依至塔城高速公路的顺利通车,彻底结束了塔城地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让当地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参建的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大幅增强首府核心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推动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从“1小时经济圈”向“半小时经济圈”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生态筑基:以绿色之责,守护边疆“碧水蓝天” 新疆,作为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安全关乎全国生态大局。水电十五局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了从“工程思维”到“生态共生”的理念跨越,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边疆的碧水蓝天。 在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建设中,水电十五局开创行业先河——首次将生态用水量明确写入合同条款,专门预留5亿立方米清水用于滋养下游胡杨林,为这片珍贵的生态系统注入生机;92.5米高的大坝将区域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同时通过“淤地造田”技术,将克孜勒苏河中的泥沙转化为万亩良田,实现了“变害为利”。建设期间还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优化环保设施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全力修复项目周边植被;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进行复垦,种植金叶莸、柽柳等适生植物,让土地重新恢复生产力。 奴尔项目建设中,水电十五局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坚决摒弃大开大挖的传统施工模式,采用精准爆破技术减少对山体的扰动;引入数字化智能碾压系统,在保障坝体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土壤结构;建立物料称重管理系统,从源头杜绝废料乱堆乱放现象。项目拌合站还配备了全封闭防尘罩与自动喷淋系统,使粉尘浓度较传统工艺降低60%,让施工与生态保护实现“协同推进”。 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之初,便以打造“环保型示范工程”为目标。工地上,洒水降尘车有序作业,防尘网整齐铺设,处处彰显着生态优先的理念;建设团队统筹使用低耗能设备,砂石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大幅减少水资源浪费;下水库小型混凝土施工采用PP模板,周转次数从传统木模板的3-5次提升至80次以上,既降低成本,又减少资源消耗;在征地过程中,严格控制征地范围,遵循“挖填平衡”原则,将生态扰动降至最低。 此外,水电十五局还积极投身新疆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科学调控水资源,维系流域内湖泊、湿地、植被的生态平衡,为塔里木河生态走廊保驾护航。每年,超2亿立方米的生态输水注入塔里木河下游,有效补充地下水、改善河流生态流量,促进胡杨林与红柳等原生植被复壮;创新构建“鱼道+增殖站”系统,为珍稀鱼类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塔里木裂腹鱼种群数量恢复至历史峰值,筑牢了珍稀物种栖息地的保护根基。 从昔日解决“吃水难”的迫切需求,到如今追求“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再到“构建丝路生态共同体”的远大目标,39年来,水电十五局深耕新疆的每一步,都紧扣绿色发展的时代节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光伏板与胡杨林相映成趣,水、风、光、储协同发力的绿色交响,正奏响新时代新疆发展的动人乐章。 边疆稳,国家安。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水电十五局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继续以天山为纸、江河为墨,以科技作笔、初心作魂,始终秉持 “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惠一方百姓”的坚定信念,用心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边疆答卷,为守护新疆的碧水蓝天、让天山更绿、丝路更畅、家园更美,贡献属于水电十五局人的智慧与力量! |
|||||
【打印】
【关闭】
|
|||||
|